自我調節/觀察筆記(1): 好奇心

今天我想聊聊人的個性有一些本質是很難改變的,除非遇到特別重大的事情。感覺這一part可以分好幾個主題,我連標題都準備好數字了誒。

跟以往我的寫作風格一樣,分享個人觀點、激發靈感、促進思考。希望幾年後再看到可以反覆咀嚼、能有不同的效果。內容是自我觀察,主體就是以我為主。不感興趣的請左轉見逃生出口離開或點X。

我很常發問,因為我好奇心比較重,不管是對人還對事,對事可能更明顯一點。我的微信群組暱稱還改成了偷窺狂,可能是一種好奇心不好的應用類型喔(哈哈)。也難怪很多朋友覺得我是傾聽者,因為我更喜歡接收訊號拿來分析解釋。(不認同的,你們是幸運的人選之人啊,我有時也需要卸力一下嘛)

如果能夠透過系統性地分析得到對自己或對別人有幫助的靈感或是建議,那很好。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訊號我都有耐心或是動力去拆,尤其是麻煩的、拐彎抹角的、要猜的。如果訊號本身就有很大的迷惑性,相對的研究它成本很高。很可能整套推半天才發現根本都是歪的,我就會躺屍裝死。(這下你知道哪天我不接訊號就表示...)

之前一度超級懶得社交、認識新朋友。常常用「我工作說很多話了,下班懶得說」、「理解一個人成本很高」的理由搪塞。甚至還有「我社恐」這種不要臉的話,通常是拿來當懶得理人的擋箭牌。(好啦。我沒有中年油膩但我可能乾澀?嗯,冷漠?)

曾經問自己,我是不是遺失了對人的好奇心?(對事明顯沒問題)自我懷疑了很久,到最近終於稍微解開了自己的困惑。

-------

此處忍不住插播,有時候去研究別人怎麼想,不如研究自己到底在想什麼。檢討或反省自己不一定是對自己的批判,有時是一種發現其他可能性或總結的方式。透過不斷訓練自己的系統齒輪,讓自己有所改變,主動權在自己。變好變壞不一定,只能說期待變好。畢竟好壞也是相對的,要有承受不同後果的心。

-------

前幾年覺得自己的生活充實到無暇顧及其他,重心可能在工作或是嘗試的一些事情上。充滿變化、充滿新鮮人事物。甚至許願時會說「夫復何求」、「想變成一隻豬」這種屁話。

跟朋友聊天常被問很多的問題,可能都想update我又在做什麼事。那種感覺就像自己被迫沒cd時間地瘋狂輸出(不是攻擊的那種,更像給人加buff吧)。發現除了輸出,別人聊天的內容完全激發不了我的好奇心。回應要不就是「老樣子啊,沒什麼特別的」,不然就是一些日常吐槽。身為一個聽眾,都能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生活沒什麼好奇心,表達出來死氣沈沈。

本質上我不喜歡這種聊天,加上我對自己比較好,容易極端,不喜歡就不做唄。後來就落入一個還是多做滿足我好奇心的事的循環,漸漸懶得問,漸漸我就消失了。

所以,回到問自己的問題,我對人的好奇心消失了嗎?看來沒有,相反地,我是因為好奇心比較重,導致很常覺得無趣才不小心踏進循環的。既然如此,有什麼打破循環的辦法呢?

一,這是一個程度問題。提醒自己不要極端,不要乾脆不聊了,這是最基本吧(我真的謝)。另外要用好自己的好奇心。除了聊天內容是否滿足自己,好奇心也可以用在觀察彼此互動的感受與反應上,如何讓彼此關係更舒服。

二,這是一個集合問題。擴大集合或選出交集。結交新朋友,擴大集合面積,看看能不能有不一樣的發現。挑人聊、調整頻率,總有一些對自己生活或做的事仍保有好奇心的小夥伴(跟他換血?)

就像競技遊戲或運動,為什麼有趣而讓人可以一直玩,就是每次都不完全一樣,即使人一樣。

對人的好奇心也要注意cd時間、能量分配,或許可以發揮得好一點、撐久一點。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想做的事有靈感了

EMLYON

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 Interview @Amazon BJ office 北京亞馬遜產品營銷經理面試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