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18

我在北京工作的日子(18): 中國在談霧霾,你在談什麼?

我在北京工作的日子 (18) 中國在談霧霾,你在談什麼? 2017/01/07 咳,台灣的大家還好嗎?很快地又是新的一年。先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最近,北京的霧霾是大了點。應該說中國有六十多個主要城市都淪陷在這次霧霾襲擊中,有些朋友搭乘高鐵出差,所到之處都是一片灰白,下車的時候看到車身都樣被泥巴潑到一樣。前幾天收到家人傳來的台灣新聞,說台北也有霧霾,一看照片,忍不住問:這是陰天吧? 每天戴著口罩、對著空氣清淨器坐著,投資在生活上的心力與金錢還真不少,感覺跟插著呼吸器沒什麼區別。但是,既然短期內也沒能離開,還是樂觀一點好了。往好處想,終於又是一個能夠窩在室內練練文筆的時候了。 之前聽到一個陸生在台灣生活的感想,終於不是那種歌功頌德、覺得台灣保存了多少古早味的陳腔老調,而是更多的生活觀察。這樣相對非遊客的看法,勾起了我的興趣。其中他提到,他承認內地這邊的媒體與教育、整個體制架構下,讓大多數人被洗腦、被顛倒是非的網絡信息呼嚨、思維僵化。但是,看到台灣,雖然自由、多采多姿,每天都有發不完的話題與活動,但可惜的是,大家的腦袋卻像全新的一樣沒用過。 為什麼會這樣說,就拿霧霾這件事情來說吧,有幾個比較經典的事件。幾年前,美國選手來中國參加競賽,下飛機的時候表示空氣不好即戴著口罩,照片公開後鬧得民眾沸沸揚揚。最後,擋不住輿論的壓力,這些外籍選手被迫向大眾道歉,為他們被視為 “ 不恰當 ” 的舉動低下了頭。再來是,印象中有一次,美國大使館對外媒公佈了北京的空氣質量指數,發現國內公布的數字是虛報、偷打折,引發國際熱議的同時,國內也是沸沸揚揚,但是討論的方向差很多。 再近期一點的算是柴靜的 “ 蒼穹之下 ” 吧。知名主播利用人脈資源拍攝了霧霾主題的紀錄片,揭開整個天氣情況背後的產業鏈及行業間的系統性問題、利益關係。不得不說,中國在拍攝紀錄片的手法上與敘事上還是很不錯的。不意外,因為內容敏感,影片被禁,接下來柴靜本人也跑不掉被另一波 “ 評論 ” 攻擊,攻擊主要對準其引用的數字不正確有誇大誤導大眾之嫌。但是,想也知道,這背後的利益交織,怎麼容得下多餘的聲音呢? 到了今天,霧霾已經是直轄市及一二線城市的標配。每次霧霾一發作,大家就在微信朋友圈、微薄狂刷屏,發文抱怨、貼上天空照,疾呼只想大大吸口氣。各種諷刺的表情圖案、

我在北京工作的日子(19): 對岸GDP成長率三年連續6.7%的真假?

我在北京工作的日子 (19) 對岸GDP成長率三年連續6.7%的真假? 嗨!又好一陣子不見了。跟大家就像網友一樣,簡單交代一下最近的生活。其實,有一陣子沒有寫東西,不瞞各位,我自己也有思緒比較紊亂的時候。如果不是特別吸收、消化以後,也不是很想跟大家婆婆媽媽,希望寫東西既然有人看就必須能夠啟發些什麼。是不是有點嚴苛或是其實是懶惰的藉口?(笑)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中國連續三年的6.7% GDP成長率到底是真是假、能不能持續?撇掉一些意識形態,我覺得可以肯定的是, 一:中國近幾年發展真的很快速。不管是他們將資源集中在某幾個城市、特區、產業、企業集團等,還是大陸型法律造就的野蠻生長環境,不可否認的,大筆的熱錢確實是多到花不完。如果你有到對岸走走,甚至是東亞、東南亞地區,都可以發現對岸品牌大篇幅的線下廣告。當然,上網的話可以看到的節目、新聞話題就更不用說了。 二:也確實,快速的投資及發展崛起,也伴隨著市場盤整、政策變更帶來的風險。比如說,直播產業的興起造成各種視頻內容及網紅主持人的氾濫,政府為了加強控制,也設置了視頻播放許可等資質等管理手段。又好比出行軟體的激烈競爭與推陳出新,經過幾輪拉新用戶、搶佔市場的直接搏鬥以後,走向併購,走向獨大或寡占。還有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到頭以後,除非有新的產品線出現,國際化也變成一個大企業會選擇的路、另一塊兵家必爭之地,不管是金錢槓桿還是實際踏出國門,因此也可能觸發一些外匯管制機制。更有許多創業公司可能長期並沒有變現、盈利的能力,在還存在資金開口的市場還能發展,之後逃不掉天生短命的命運。 三:GDP的算法有很多種,就像公司的財會作帳一樣,基於一定的原則與法令之下,仍有不同的方法、手段來調整平衡最後的數字報告。6.7%到底怎麼算出來的,國家是有公開的訊息透露。當然,那樣長的篇幅,除非主攻產業結構、國家經濟的專家(半專家)或是特別感興趣的人才有毅力讀完。我屬於半看半懂、似懂非懂的那種。不過,主要是6.7%跟其他國家比是什麼一個概念,跟開發中國家比又是什麼一個水準,這個還是比較好理解的。有時候我會覺得看絕對數字而不做相對比較,其實是沒有太多意義的。 我2012年在北京的時候,創業風氣大為盛行。在地鐵上、在咖啡店裡、走在路上、在餐廳用餐,時不時都可以聽到隔壁桌在聊最近做些什麼、玩些什麼,時不時還有一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