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自我調節/觀察筆記(1): 好奇心

今天我想聊聊人的個性有一些本質是很難改變的,除非遇到特別重大的事情。感覺這一part可以分好幾個主題,我連標題都準備好數字了誒。 跟以往我的寫作風格一樣,分享個人觀點、激發靈感、促進思考。希望幾年後再看到可以反覆咀嚼、能有不同的效果。內容是自我觀察,主體就是以我為主。不感興趣的請左轉見逃生出口離開或點X。 我很常發問,因為我好奇心比較重,不管是對人還對事,對事可能更明顯一點。我的微信群組暱稱還改成了偷窺狂,可能是一種好奇心不好的應用類型喔(哈哈)。也難怪很多朋友覺得我是傾聽者,因為我更喜歡接收訊號拿來分析解釋。(不認同的,你們是幸運的人選之人啊,我有時也需要卸力一下嘛) 如果能夠透過系統性地分析得到對自己或對別人有幫助的靈感或是建議,那很好。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訊號我都有耐心或是動力去拆,尤其是麻煩的、拐彎抹角的、要猜的。如果訊號本身就有很大的迷惑性,相對的研究它成本很高。很可能整套推半天才發現根本都是歪的,我就會躺屍裝死。(這下你知道哪天我不接訊號就表示...) 之前一度超級懶得社交、認識新朋友。常常用「我工作說很多話了,下班懶得說」、「理解一個人成本很高」的理由搪塞。甚至還有「我社恐」這種不要臉的話,通常是拿來當懶得理人的擋箭牌。(好啦。我沒有中年油膩但我可能乾澀?嗯,冷漠?) 曾經問自己,我是不是遺失了對人的好奇心?(對事明顯沒問題)自我懷疑了很久,到最近終於稍微解開了自己的困惑。 ------- 此處忍不住插播,有時候去研究別人怎麼想,不如研究自己到底在想什麼。檢討或反省自己不一定是對自己的批判,有時是一種發現其他可能性或總結的方式。透過不斷訓練自己的系統齒輪,讓自己有所改變,主動權在自己。變好變壞不一定,只能說期待變好。畢竟好壞也是相對的,要有承受不同後果的心。 ------- 前幾年覺得自己的生活充實到無暇顧及其他,重心可能在工作或是嘗試的一些事情上。充滿變化、充滿新鮮人事物。甚至許願時會說「夫復何求」、「想變成一隻豬」這種屁話。 跟朋友聊天常被問很多的問題,可能都想update我又在做什麼事。那種感覺就像自己被迫沒cd時間地瘋狂輸出(不是攻擊的那種,更像給人加buff吧)。發現除了輸出,別人聊天的內容完全激發不了我的好奇心。回應要不就是「老樣子啊,沒什麼特別的」,不然就是一些日常吐槽。身為一個聽眾,都能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生活沒什麼好奇心,表達出來死氣沈沈...

Flags of 2023 - 年度目標

請忘記現在是五月吧!Better Late Than Never 雖遲但到! 自從覺得狀態好不容易回穩以後,快速地整理一下心情,不知道為什麼,竟然特別明確且乾脆地譜出了今年的年度目標。 2023年的slogan: Change & Be Changed 主動與被動的改變 一直以來活得很任性,除了自我的努力以及能力能夠handle以外,也謝謝身邊的人一直以來對我的包容與照顧。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因為懶惰、怕麻煩、逃避或拖延,總是忽略對許多感知的處理或反應。諸多前因後果與不良習慣的養成,濃縮成反射弧長這個狀態,像極了不接受不拒絕的綠茶婊。 有朋友說過,身為高敏感人群我難道活著不累嗎?我記得我的回覆是高敏感只代表輸入項很多、很容易接收到訊號,但不代表每一個訊號我都要讓他pass、要頂上去處理啊,能控制、能管理就不會累。 現在我才知道,我可能是另一種情況,叫做大部份我可能都自動屏蔽不處理(尷尬)。老實說我這個人蠻極端的,小時候一定是什麼都撲上去處理,然後青春期以後覺得累或是會受傷就反其道而行,安全、舒服自然也就不改了。 我,非常lucky,人生走到這裡,回頭看自己的改變,90%以上都是主動的選擇。主動的改變讓人充滿自信、動力,有著跪著都要爬完的骨氣。如今,面對被動的改變,那完全是另一種感受和人生的考題。我花了幾個禮拜的時間在適應和琢磨這種情況,觀察、面對、並且找回我的主動權。 健康類 - 35% 早睡早起,維持足夠的睡眠時長。- 70% 我的睡眠品質很OK,也很少失眠,就是資深夜貓子PRO... 重訓各項目提升到中級(lutieg.com),唯一目標還是挑戰引體向上1下。- 30% 離開教練自己訓練後,一直比較注意安全,然後就懶了。其實動作模式穩定是可以適當push自己一下... 成長類 - 65% 多分享,每月3篇輸出(主題形式不限) - 30% 當記錄吧,希望回頭看還能想起一些小細節。且輸出需要內化地比較完整,與其控制輸入不如換個方向... 繼續嘗試至少2件沒有做過的事(種類不限)- 10% 今年好像已經在試kickboxing訓練營、斜槓有聲劇,感覺還能有1個quota... 生涯發展,經濟回穩 - 30% 在享樂主義的基礎上,往想要活成什麼樣子前進... 試著適當處理及回應能被處理的感知 - 30% 收拾與人互動的高冷,適度平衡的表達情感,讓能量自然地流動...

I'M BACK! 寫作空窗期結束的murmur

回顧上次寫作大概是前年的生日了。剛好2022年沒有立flag,整個blog大空窗。 2022年 還記得,以前大家蠻喜歡看我極認真的目標檢討文的,可能認真生活總能給別人帶來一股生命力吧,所謂正能量的傳遞。2022年年初的時候,忽然想試試看給自己放個假,不要訂目標,就自然地依照自己的意念生活,所以決定不訂目標。誰能想到,這一年還真的失控,老天爺出其不意地給了我一計重擊,瞬間整個人的心境、性格都有一些變化。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好險我沒有訂目標,不然可能也沒辦法按計畫走了,說不出這是什麼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哪天我可能會分享這些事,現在先pass吧。 雖然沒有訂目標,這一年的時間裡,幾乎是依照2021年的方向繼續拓展延伸,維持著讓自己成長的習慣與不斷地瞭解並開發自己,主動或被動地經歷著新事物,面對自己有做的好與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是也發現,就因為這年很特殊,生活中的事情很多且雜,有些事看似很普通、存在感很低,如果不好好記下來,似乎隨著時間往前走很快就被淹沒了。這也讓我從新思考,我是不是應該恢復寫作的習慣? 2023年 今年過去三分之一。 1-2月在台灣,3-4月在北京。1月在過年,2月在台灣流感,3月在北京水土不服、更新身體的病毒碼,幾乎一整個月都在仰臥起坐,跟隊友輪流醒醒倒倒、反反覆覆地交叉感染。4月正式進入春天以後,參與了朋友的一個斜槓項目,開始暖身、找回一點工作的節奏,再來就要入夏了。 今年應該會恢復立flag傳統,給自己一點積極的生活節奏吧。其實,心裡想做的事也不少,確實需要整體規劃一下,分配有限的腦袋與體力。更重要的是,利用現有的工具,能給自己的記憶力一點輔助,希望未來回頭看的時候,至少有地方可以撈撈回憶。 最後一個murmur的小結:放心吧,既然當初你沒有放棄我,我也不會放棄我自己。

北京潮濕夏天的雜緒

最近的天氣讓人很沉悶,很潮濕、很熱,就是那種颱風前或是即將連續下一週雨的感覺。現在在窗邊打字的我,皮膚表層已經液化、短袖已經開始沾黏了... 今年北京的夏天很像台北,甚至濕度還更高(最近一個月最低大概在69%,最高可能90%+),連在台北都不太吹冷氣的我也忍不住要開空調除濕。誰會想到北京需要除濕機呢?家裡就只有空調能夠擋一擋了,開一小時可以降到60%以下。 本來一向生日很有儀式感的我,今年天氣如此,又剛好遇到週末,目前就什麼都沒慶祝。疫情以後其實很不喜歡週末出去人擠人,想想自己有大把平日可以享受。想出去哪裡走走或是吃一頓好的,但天氣預報不準、一出門衣服貼在身上,實在不是能讓自己開心的方式啊。就把一切慶祝活動延後了,也可能因此最近心情指數偏低。 我常常開玩笑說我最近除了收入以外,沒什麼其他煩惱。休息的這段時間,我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一部份分給了家人朋友的陪伴,一部份分給了悲天憫人的時事(真敢講)。畢竟比起在上班的人而言,我已經能排除很多力不從心的事、不想交流的人、不想分享的時間等。然後,也很幸運我的家庭關係目前也比較穩定(至少看起來吧)。但其實把自己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當成成熟的本質、習慣自己處理問題的我,還是有一些雜亂的思緒。沒有給自己一條時間線、一個節奏感,有一些問題拖到現在就變成了懶癌產物(絆腳石)。 問題一 個性上對say no的猶豫、承擔比較多自以為是的體貼、對尷尬癌的恐懼,在生活上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問題二 工作對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何平衡?影響未來怎麼對待工作的認知以及職業的選擇。 這兩個問題應該都是以年計算在思考的了,但目前還是沒什麼進展,也或許是我沒有好好的總結吧。希望在我慶祝今年又老了一歲之前,可以用心地面對一下。(未完待續...)

Flags of 2021 - 年度目標計劃

想不到一個COVID-19可以延燒到2021年,雖然,不論在台灣還在北京,相對來說都從嚴管理,沒有對普通人的基礎生活造成嚴重的打擊。當然,個別行業除外,多少還是有一部分人受到的影響比較劇烈,經濟與身心健康上的風險升高不少。在這全球化的時代,只要國際上還有疫情蔓延的地方,就沒有誰真正能夠當作它不存在。 去年,Slogan是Slogan,但其實很不Move it Move it。大環境不允許的情況下,實在很難發自內心的rock起來。到公共場所總是擔心口罩戴太久皮膚變差,出去戶外透透氣前期的交通、與人接觸也很難讓人放心,即便在家裡拿個快遞、外送都會戴口罩開門、噴酒精消毒。硬要說Move it Move it,大概也就是心態上打打氣吧,告訴自己別因噎廢食、不要藉口軟爛耍廢了。每個人的防疫等級各自為政,我們可能屬於比較謹慎的。 2021年的slogan相對保守,是在IG動圖上看到的靈感:Please Be Good!  期許2021年整個環境、大家、自己都能夠更好吧!不管在什麼階段、處於什麼位子,都能成為自己滿意的樣子。 健康類 維持健康的體脂率 20%-25%之間, 每週堅持運動2-3次 每天早睡(12:00-01:00)早起(9:00),喝1650c.c.水,最晚8點吃晚餐 每天無聊刷手機的時間少於2小時(看書、查資料、必要事項除外) 思考類 每月讀1本書,一年12本 每月維持3篇輸出,一年36篇(主題、形式不限) 每月畫一幅畫,一年12幅 旅遊至少2次(因疫情緣故,地點不限) 成長類 嘗試至少2件沒有做過的事(種類不限) 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需求 運用自身不同能力獲得成就感 今年健康類進展到習慣維持階段。過去花了一年的時間,讓自己不要排斥新的運動型態,把基礎動作搞懂,以及學習感受部位肌肉發力。也經歷過幾次目標的調整,探索運動與生活的關係,接下來不過度追求也不偷懶。然後多加了一條刷手機的時間管理,挽救一下眼睛的疲勞。 由於健康類開始往習慣走了,原本的習慣類更名為思考類。剛好可以區分身體跟腦。習慣維持不易,此類完成度不高,今年基本只重啟了寫作,想嘗試輸入、輸出平衡,但具體的主題與方式可能都會再實驗一下。 成長類一字不漏照抄,我認為我很樂意照抄個3-5次。一方面,再看還是覺得這幾件事很重要,是蠻值得的投入,留有餘力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另一方面也覺得這並不容易,要去訓...

體驗不同的生理用品:布衛生棉(Charlie Banana)使用心得

前情提要 其實在很多年前就考慮過怎麼樣讓 生理期更環保 這個問題,只是一忙就又默默忘記了。 以前市面上的產品還沒有那麼多選擇,就只有普通的衛生棉,年輕女孩普遍對生理期的印象可能反感大於好感吧。主要是麻煩,做很多事情不方便,飲食還要特別注意,常常跑廁所,睡覺時不時擔心外漏什麼的。現在,除了科技進步伴隨各種生理用品的出現,稍微長大一點後,自己也更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對生理期的觀感可能慢慢轉為中性的態度,不來還會擔心身體狀況出問題還是不小心中鏢了,準時的來也會去觀察或紀錄週期、流量、經血是不是健康、有沒有其他不適或情況等。 每個人的目的和需求不同,對於舒適的感受不一樣,如果能找到自己覺得更開心的生理期度過方式,都是很好的。我個人對於侵入式的用品還是有一點心理上的排斥,平常也沒有常常游泳的習慣,所以先晃過了棉條和月亮杯,決定先來試試看 布衛生棉 。 選購標準 在購買之前有上網稍微做一下功課。布衛生棉與普通衛生棉最大的差異就是可以反覆使用,也就是需要清洗。所以個人最在意的重點就是 好不好洗、快不快乾, 價格、花色、厚薄度或悶不悶都不是我最初的考量重點。以以往使用普通衛生棉的經驗,價格與花色我本來就不在意,最薄的也不是我覺得最舒服的款式,悶不悶基本都很悶(材質問題)。參考別人的使用經驗與評價後,鎖定了CB(Charlie Banana)還有櫻桃蜜貼兩個品牌,都是可以網購的,只是下單的時候剛好後者缺貨,所以CB就成為我第一個嘗試的對象了。 作為嘗試,也不確定自己的接受度如何,第一次我只買了它最長的尺寸一組28cm的(3片)。我的選購邏輯一個是基於我 平常製造垃圾的習慣模式 ,我為了讓自己不擔心會漏,每次生理期用量最大的是夜用型、量多型。量多的時候製造最多的垃圾,所以首先夜用這段的體驗要至少等於或比普通衛生棉好。另一個原因是,一開始對布衛生棉的吸收力、替換、清洗 把握度可能比較差,從家裡開始使用比較方便 ,有什麼意外可以立刻換、立刻洗。大致決定這個方向以後,看到我的普通夜用衛生棉長度是28cm,就挑了這個。 囉唆一句,因為舒不舒服都是要用了才知道,上面也說過,別人覺得舒服不代表你就覺得舒服,所以大部份的經驗分享都提到,第一次千萬不要貪划算一次買一大堆,不然就去論壇或FB群組跟人一起團購分攤吧。體驗完確定自己要切換以後,在陸陸續續買齊,到時候還可以玩不同花色、不同品牌等。 體驗...

我在北京工作的日子(23): 去年對於“理想與現實”的草草了事

我在北京工作的日子(23) 去年對於“理想與現實”的草草了事 最近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期間,很多計畫都放慢了速度,也讓我在電腦裡找到了這一篇沒發過的草稿,簡單為它修改一些錯字、加個前言。這篇文章大概寫在去年秋天,為什麼沒發是因為我對工作經驗分享、北京生活難易等題材不再有火花了吧。而且,有感於網路上大部份充斥著價值不高的內容,造成自己獲取有用訊息的效率大大降低以後,也反省了一下自己,體會不夠深刻的話,還是不要造成大家的困擾好。 經過在北京工作的這幾年,換過幾次工作也經歷了幾個不同的職場生涯。待過陸企、美企、東南亞公司,待過成熟公司、發展中公司、年輕的新創公司。有身在母公司對外發聲、支援前線,也有身在分公司向母公司靠攏、輸入支持,也有打配合。以前曾經說過自己覺得面試就像在旅遊,參觀別人的工作環境、看看別人都在做什麼,現在我會說,其實不只是面試,自己的經歷也很像吧。 有一些事當初沒做,可能年輕的我不夠勇敢、不夠自信、不夠瞭解自己。一直到成為中年職場人,才開始瞭解到,原來這樣做對自己的規劃是有好處的,如果早一點開始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覺得可以總結一下,給有機會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一點靈感或啟發。(我很喜歡被啟發,好像也就很喜歡寫這個詞了) 保有實驗精神,注重理想與現實的轉化率(日常OKR方法運用)。  在沒有得到之前,你不會知道你其實有更好的選擇。 隨時檢討自己與公司的狀態,認清什麼可以改變、什麼不能改變,決定下一步。 心態上,每次和一家公司簽下賣身契的同時,我都是希望至少可以攜手並進、一起待上一段時間的。我基本認同,有一些能力或是知識必須要時間的積累跟磨練才能獲得,再說,找工作、換老闆、換一群合作對象,適應成本也是很高的。尤其是當你逐漸越來越瞭解什麼是你喜歡的、什麼是你不喜歡的,什麼適合你、什麼不適合你。 隨著經驗的增長,現在可能更現實一點。企業與員工的關係,我把它定位成各取所需、互利共生,講精神層面的話,就是互相成就、學習成長。如果認同這點的話,那必須從準備找工作就開始。你怎麼選擇都會反映在結果上,當然考慮不周也是。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這麼層層篩選工作機會,似乎在意的條件也都問過了,怎麼把自己放到一個環境裡、文化裡,還會有不滿呢?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一個人在乎的事情有限,什麼事都在乎等於什麼...

2020的FLAG們來了

今年的元旦跟過年很近,再加上肺炎疫情,害我今年目標一直希哩呼嚕地拖到現在。 好啦,其實就是藉口很多,攤在家裡耍廢。 好不容易又在氧氣最飽滿得時候定下2020的slogan: Move it! Move it! 簡單總結一下2019發生的事 去年整年的目標完成率還不錯 整個人的狀態也有改善 主動改變一些自己不喜歡的部份 積極獲得自己想要的快樂 上半年好不容易把工作以外的時間空出來 下半年終於擺脫發懶把這些時間用在開發新的興趣跟技能上(畫畫&健身) 最終從不同的渠道獲得成就感、滿足感、樂趣 最近一直在想什麼樣的生活節奏才是適合自己的 這可能會影響比較久遠 這也是最近2-3年的一個長期任務吧 有些事情可能沒辦法快 需要一些實驗 但不能隨便 今年年度目標(今年可能只有半年吧?)最後定案: 健身類(有教練監視的情況) 體脂率 25% 三圍 88-68-90 臂圍 25 腿圍 52 適應新動作跟拉伸痛感 每天有氧(每個月可以休息4天) 每週訓練2-3次 習慣類 早睡12點 早起9點 控制咖啡因攝取量 一天最多一杯咖啡或茶 以每天1800c.c.水取代 平均每月讀一本書 一年12本 平均每月一幅油畫 一年12幅 至少1幅正式畫作(非習作) 出國旅遊至少2次 寫生至少1次 成長類 嘗試至少2件沒有做過的事(種類不限) 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需求 運用自身不同能力獲得成就感 目前目測鎖也的目標裡面 自認為早睡早起最難 哈哈 至少活到現在早起有 早睡除非超級累 不然沒有主動想達成過 試試看了 成長類一樣是設定方向 然後不絕對定義使用何種方法 延續去年的兩個主軸 第一 持續開發自己的能力與興趣 第二 解決一些自身個性上的問題得到更多快樂 去年關於外在的事情 say no or say yes開始有進步 很少模棱兩可 今年關於內在的事情 希望也能更明確的表達say yes or say no 少做違心的反應 覺得這件事好玩 通常是我願意做一件事的主因 除此之外 想讓這個原因多元化 又或者在不同階段應用不同的能力 最後 希望2020年可以有更多的獲得 也希望大家平安活著 祝福

再來還寫不寫分享呢?

嗯,我的blogspot是休更蠻久的了。 雖然知道,但真的是花了蠻多時間想接下來要寫什麼主題的。以前寫比較多關於面試經驗的、北京生活的,謝謝大家捧場。當然,每分每秒都會有新聞,資訊都有時效性,總是不斷更新的。所以,如果真要寫,也能一直寫下去,只是我已經不知道我為何而寫了,畢竟我現在大部分的時間都不花在那些事情上面。 最近比較任性,自私的思考著我想分享些什麼、以什麼形式分享。資訊類的內容實用性較高,比較能夠無差別的被取用,比如怎麼托福考高分?怎麼申請某某學校?很多方法都是已經結構化、操作性比較強的。在有序的整理歸納以後,可以被當成經驗參考。那如果非資訊類的內容呢?比如最近自己思考了怎麼養老的問題,怎麼發現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怎麼認知到今天做的決策對明天或長遠的未來的影響呢?感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寫的很雞湯吧。 我曾經考慮過,是不是就不分享了? 當下我認為,很多個人的思考是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的人生排列組合都不一樣,這些發現自己能用上的都已經轉化成持續的動力,放進自身的作用與反作用力,紀錄下來的想法分享後能有什麼價值、應用場合或是能否帶給別人什麼啟發、幫上什麼忙嗎? 直到我發現兩件事,一是,相較於說自己的事,我更多時間是在聽別人的事。二是,我容易關心別人,朋友也喜歡從我的陪伴上找到安穩。這個溫度(或能量)怎麼傳遞的或許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發現過程。為什麼有很多人看小說、讀歷史,都是對別人的故事感到好奇。我也是這樣的人,喜歡聽故事,單純覺得每個人有不同的模樣,還能夠交流,實在是人類這個物種很奇妙的地方。 接下來我還是會更多的把時間花在自己的身上、更多生活層面的思考。目前我只知道,我喜歡我的生活,我喜歡我周遭發生的故事,我喜歡我腦子裡的花花草草(或屎)。既然喜歡,分享給別人似乎也沒什麼不好。

我在北京工作的日子(22): 經濟不景氣,GDP成長6%?

Image
我在北京工作的日子(22) 經濟不景氣,GDP成長6%??? 昨天對岸公布了2018 GDP成長6%的消息,結果問了一圈朋友怎麼看,結論是沒人信(攤手)。去年,經濟不景氣、裁員停招等消息流竄。就我的觀察,大概2-3年前就開始放緩了,可能前幾年賺的錢或市場還沒被填滿,有些公司還不停在擴張,而比較顯著的結果及相關處理都是滯後的。有時會想,工會真的很重要,不然遇到真的是管理能力不足、無良老闆,愛招就招、愛炒就炒,打工仔的保障誰來管呢?當然,也有四平八穩的企業或正在勃發的企業,這些員工們至少今年能夠安心過年啦。 經濟不景氣是全球性的。中美貿易戰也不只是美系媒體說的各種成功壓制,兩敗俱傷只是程度上的區別,在對岸待著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看到一些中系的媒體報導。要說美國最大的優勢還是在美元是世界貨幣上,風險由全世界一同承擔。經濟不景氣不只發生在中國,也不是一天忽然變得不景氣,中美貿易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企業能不能在不景氣中生存、需要多大的變革來應對,那就是平時企業管理、組織力累積水平的展現了。 我的看法是,對於接下來的個人計劃也好、團隊或企業經營也好,可以採保守但不需悲觀。雖然錢來的沒那麼容易,也沒到要去銀行擠兌。你可能會聽到或看到XX公司裁員25%,XX公司年終獎砍半,XX公司增加考核指標變向優化人力等,覺得天都要崩裂了。那是因為你之前不知道XX公司招XX崗位名額無上限,XX公司XX崗位薪酬可議,XX公司XX崗位沒有KPI、賞罰不公,缺的其實是這些東西,而那些是結果而已。這些公司其實也不是那麼多到鋪天蓋地,就那些只是媒體喜歡拿來說。 分享一個朋友說過、我覺得蠻有啟發的比喻。假如說今天有人開了第一家KTV,以歐美的創業思維可能產生:我能不能在旁邊開餐飲,我能不能在旁邊開停車場,我能不能搞個代客叫車。以中式的創業思維可能產生:我能不能在旁邊也開一家,我能不能在隔壁條街也開一家,我能不能在我個城市也開一家。 不同的市場有不同市場的打法、玩法,沒有說怎麼玩才是對的、才比較高級。歐美思維更多發想優先出現在配套、延伸服務,中式思維更多發想是優先出現在擴張、市場佔領。這可能都受到環境條件、過往成功先例、競爭態勢、發展階段等的影響。其企業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生存、交織出業務網或商業壁壘,維持運營能力、永續經營。所以,就算之前市場擴張對應到資源上就是招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