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1

北京潮濕夏天的雜緒

最近的天氣讓人很沉悶,很潮濕、很熱,就是那種颱風前或是即將連續下一週雨的感覺。現在在窗邊打字的我,皮膚表層已經液化、短袖已經開始沾黏了... 今年北京的夏天很像台北,甚至濕度還更高(最近一個月最低大概在69%,最高可能90%+),連在台北都不太吹冷氣的我也忍不住要開空調除濕。誰會想到北京需要除濕機呢?家裡就只有空調能夠擋一擋了,開一小時可以降到60%以下。 本來一向生日很有儀式感的我,今年天氣如此,又剛好遇到週末,目前就什麼都沒慶祝。疫情以後其實很不喜歡週末出去人擠人,想想自己有大把平日可以享受。想出去哪裡走走或是吃一頓好的,但天氣預報不準、一出門衣服貼在身上,實在不是能讓自己開心的方式啊。就把一切慶祝活動延後了,也可能因此最近心情指數偏低。 我常常開玩笑說我最近除了收入以外,沒什麼其他煩惱。休息的這段時間,我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一部份分給了家人朋友的陪伴,一部份分給了悲天憫人的時事(真敢講)。畢竟比起在上班的人而言,我已經能排除很多力不從心的事、不想交流的人、不想分享的時間等。然後,也很幸運我的家庭關係目前也比較穩定(至少看起來吧)。但其實把自己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當成成熟的本質、習慣自己處理問題的我,還是有一些雜亂的思緒。沒有給自己一條時間線、一個節奏感,有一些問題拖到現在就變成了懶癌產物(絆腳石)。 問題一 個性上對say no的猶豫、承擔比較多自以為是的體貼、對尷尬癌的恐懼,在生活上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問題二 工作對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何平衡?影響未來怎麼對待工作的認知以及職業的選擇。 這兩個問題應該都是以年計算在思考的了,但目前還是沒什麼進展,也或許是我沒有好好的總結吧。希望在我慶祝今年又老了一歲之前,可以用心地面對一下。(未完待續...)

Flags of 2021 - 年度目標計劃

想不到一個COVID-19可以延燒到2021年,雖然,不論在台灣還在北京,相對來說都從嚴管理,沒有對普通人的基礎生活造成嚴重的打擊。當然,個別行業除外,多少還是有一部分人受到的影響比較劇烈,經濟與身心健康上的風險升高不少。在這全球化的時代,只要國際上還有疫情蔓延的地方,就沒有誰真正能夠當作它不存在。 去年,Slogan是Slogan,但其實很不Move it Move it。大環境不允許的情況下,實在很難發自內心的rock起來。到公共場所總是擔心口罩戴太久皮膚變差,出去戶外透透氣前期的交通、與人接觸也很難讓人放心,即便在家裡拿個快遞、外送都會戴口罩開門、噴酒精消毒。硬要說Move it Move it,大概也就是心態上打打氣吧,告訴自己別因噎廢食、不要藉口軟爛耍廢了。每個人的防疫等級各自為政,我們可能屬於比較謹慎的。 2021年的slogan相對保守,是在IG動圖上看到的靈感:Please Be Good!  期許2021年整個環境、大家、自己都能夠更好吧!不管在什麼階段、處於什麼位子,都能成為自己滿意的樣子。 健康類 維持健康的體脂率 20%-25%之間, 每週堅持運動2-3次 每天早睡(12:00-01:00)早起(9:00),喝1650c.c.水,最晚8點吃晚餐 每天無聊刷手機的時間少於2小時(看書、查資料、必要事項除外) 思考類 每月讀1本書,一年12本 每月維持3篇輸出,一年36篇(主題、形式不限) 每月畫一幅畫,一年12幅 旅遊至少2次(因疫情緣故,地點不限) 成長類 嘗試至少2件沒有做過的事(種類不限) 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需求 運用自身不同能力獲得成就感 今年健康類進展到習慣維持階段。過去花了一年的時間,讓自己不要排斥新的運動型態,把基礎動作搞懂,以及學習感受部位肌肉發力。也經歷過幾次目標的調整,探索運動與生活的關係,接下來不過度追求也不偷懶。然後多加了一條刷手機的時間管理,挽救一下眼睛的疲勞。 由於健康類開始往習慣走了,原本的習慣類更名為思考類。剛好可以區分身體跟腦。習慣維持不易,此類完成度不高,今年基本只重啟了寫作,想嘗試輸入、輸出平衡,但具體的主題與方式可能都會再實驗一下。 成長類一字不漏照抄,我認為我很樂意照抄個3-5次。一方面,再看還是覺得這幾件事很重要,是蠻值得的投入,留有餘力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另一方面也覺得這並不容易,要去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