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18

我在北京工作的日子(21): 我對同溫層的理解

這次十一月的選舉格外熱鬧,至少對我來說。二十多歲的我,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日子裡對政治是很冷感的。在我印象裡,政治我碰不碰都一樣,可能類似有些人對未來看不到希望的感覺吧。這次我雖不是首投族,不過算是比較有做功課的去投票吧。我的首投發生在好幾年前,那時我也跟風參與過第一任民選總統的投票,印象中是帶著好像很炫的心情去的吧(又再度懷疑我的公民教育應該蠻失敗的)。 選舉過後,有一度「同溫層」這個詞常常出現在媒體上。其實,當下我比較意外的是:同溫層很窄的這件事情,難道很多人是現在才知道嗎? 提一個簡單但不常遇到的小推理。應該不少人曾經聽過類似「xx市有幾個高爾夫球場」、「xx市有幾個加油站」這種問題吧?而這個問題一般被歸類為邏輯問題或數學問題。答題技巧是你怎麼找到那些你所要使用的具體數字來開展後面的計算與解釋,一般最容易卡殼的就在一開始,「xx市有幾個人」、「有多少人做這件事」。我自己常使用的方法是市裡幾個人用常識+假設,而多少人做這件事用朋友分佈推概率。 提這個小推理也是想用不同方式去解釋「同溫層」很窄的現象。這個小推理多玩幾次以後你會發現,不管怎麼換主題,一般來說「有多少人做這件事」的概率都不是很高。(既然說到概率,如果朋友只有10個人,可以換成認識的人等來擴大分母。) 再分享另一個觀點,這來自對自我及周遭的觀察。如果現在我給自己的社交強度打分大概是5分吧(完全不社交0分-非常多社交10分)。我不是特別積極主動、走到哪裡都能跟陌生人攀談,也不喜歡非常頻繁地出席各大聚會或一堆陌生人的場合等。不過,一般我常出沒的環境我會認識很多人,也通常會交到幾個好朋友,時不時也會認識一些新朋友,比如說寫文章認識的、參加活動認識的。整體而言,我覺得我的社交強度中等、一個普通人的區間。 講到同溫層的話,我會用人與人的距離當作衡量基礎,再了解溫度(對某件事的看法、價值觀、認知等)到底是不是差不多,畢竟體溫也是要觸碰到才感覺得到呢?(至於人與人的距離掌握度比較低的朋友,改天再討論這個話題囉)對於淺層交往的人,我是絕對不會去衡量我跟他是或不是同溫層的,因為我不知道。如果基於這樣的觀點來看,我自己知道且確認是「同溫層」的夥伴是不是少到可以了? 之前在研究公投議題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公投的議題應該盡量多元,並且盡量保證命題的獨立性、減少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