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18

30多歲的人生思考 - Be Nice後遺症

Image
我平常也閱讀別人寫的文章。我發現,有時候並無關主題、無關文筆,而是作者有自己的思考、也在體會人生日常,覺得世界非常有意思呢。所以,我也很樂意時不時分享我發現了什麼。最近也想要開始玩IG,不過主題一直沒想好。(人老做事不乾脆了XDDD) 回到主題。常在想,不確定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有沒有什麼誤解,或是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跟態度讓別人對自己有什麼誤解?自從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以後,發現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可能都包含“人很nice”?Excuse me? 其實有很多例子可以佐證這件事。比如: 一家不加班的公司為什麼我還在加班? 年終寫peer-to-peer review,一人找3-5個同事寫feedback,為什麼有23個人找我寫?(其中還包括我最不喜歡合作的2個人) 借別人的東西為什麼常常很久才還我或忘記不還?(可能一借就借1-2年) 服務不好為什麼不忍心給他差評? 常常被人問路?(好啦,這條是亂入) 因為我不是別人,只能從現象來推測,最後的結局可能是: 超時工作,但考績不錯 同事對我評價還可以,但我對他評價不可以 朋友覺得這個人很好開口 服務業者無感 問路的人受到幫助很開心走了,不管我說的對不對(繼續亂入XDDD) 當然,我可以很不負責任的說,會這樣都是因為老闆不公平啦、因為只有我在做事啊,或是我交到酒肉朋友啊、快遞師傅很差勁啊...人性就是怠惰,推給別人最快、最省事吧? 但不要忘了,人一般對自己的評價都是偏高的,即便是憂鬱症或是自卑的人也都是如此(這些人真實的問題比你看到的可能更嚴重一些)。所以,常常會發現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少人會更傾向先去證明與自己無關,再嚴重一點可能就是俗稱的推卸責任。(如同上一段) 剛好也有一段比較自由的時間,讓我來綜合一下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看法,所以我總結成Be Nice的後遺症。可能是自己的個性或是工作需要,我常常很“曖昧”地對待他人(請不要狹義地解釋它),而最後換來別人的感覺可能是無感或是正面評價。 什麼樣子的曖昧呢?我對曖昧的理解是:加深了對象對我真實行為出發點的理解難度。 之前還住家裡的時候,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爸爸問我晚餐吃什麼,我回隨便都可以,在問我吃這個好不好、吃那個好不好,我都不要,所以其實也沒那麼隨便。但是如果爸爸...

30多歲的人生思考 - 生活

Image
今年的七月十七日,遇到北京狂下雨,甚至還遇上一個穿陸北上的颱風低氣壓。 我常常說,我的生日小時候就沒有上課,所以當天要上班也是很不自在的。 請了兩天假卻沒地方可去,只能在室內涉入糖份與酒精。 也好,在家裡思考人生也無不可。 這個生日我想通了一件事: 當隨便揮霍 時間精力花在不該那麼在乎的對象上,就虧待了真正該在乎的人事物。 簡單分析一下我上班日的作息: 30%在睡覺(每天大概睡6-8小時,不過時間點不太好) 60%在工作上(包含通勤、收信息、思考、抱怨、交流、處理雜事) 10%在基礎生活(晚上做飯、吃飯、看電視、洗澡、聊天、看書、瑜伽、發懶等) 再來看看我週末的作息: 33%在睡覺(老了也睡不久) 25%在工作瑣碎事 25%在基礎生活(再加上打掃、整理東西、午飯等) 17%不固定在做什麼 扣掉睡覺,平日有高達85%以上處於工作模式,而週末也只有25%醒著的時間可做彈性利用。也就是一週在迷迷糊糊之中,真的可能只有4小時是非常完整且固定的時間可以被拿來投入在自己身上!是不是想想有點喘不過氣? 我一直信奉著我剛出社會的原則不斷地全力衝刺,只要狀態還ok就會把每天都當作是我的增值期,總覺得經歷越多事,成長越快。好在,可能不是完全都庸庸碌碌,雖然累,相對的還是獲得了很多常識、知識、突破。但是,每天要處理極大量的信息、工作,要思考、辯證、分析、探討,還要面對內心的衝突感、矛盾、困惑、抉擇。有時候逼自己去體驗一些事情,我發現靠這樣的做法,我過得很累。 (話說我一年兩次旅遊的標準,近一年還被我用出差來搪塞了?可惡...) 我忍不住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為什麼在看MamaMia跟著音樂起舞、幻想自己在海灘狂歡的時候心裡會有一股惆悵、眼角濕潤? 雖然就今天來看,這樣的努力、成就還算我自己能滿意,不過我到底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努力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呢?在這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之間,要把聚光燈投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忍不住就會被打斷去處理接收到的訊息,欲罷不能。就像從事技術工種的人群,技術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一直不停地讓自己保持對新技術的接觸及掌握度,不然很容易掉隊。 當然,這並不表示我開始對新鮮事物感到沒有好奇心,也不表示我開始不喜歡從事一些需要實際動手的苦差事。而是我不想過這樣的日子,值得對自己好一點,去尋找...